原句摘抄:“是何言也!孤受先君之基业,坐尚未稳,岂可便弃之他人?”——刘琮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
情景回放:刘琮是刘表的二儿子,母亲是蔡夫人,他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刘琦。下面的故事我们就很容易想象了。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刘表的家业毫无疑问要由长子刘琦继承,和刘琮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但是蔡夫人不干啊,她时时处处算计刘琦,千方百计要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为了避祸,刘琦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惹不起躲得起,带兵去镇守江夏了。不久,刘表病逝,蔡夫人不仅对刘备、刘琦秘不发丧,还联合自己的弟弟自作主张拥立刘琮为主,终于实现了她多年的梦想。但世事难料,刘琮这边屁股还没坐稳,气还没喘匀呢,曹操那边就带领大军直扑了过来。刘琮刚接班就面临了一个巨大的考验。怎么办?是战?是降?刘琮手下一帮人连思想斗争都没做,马上建议献城、归顺曹操。刘琮怎么表态的呢?刘琦慷慨激昂地说:“是何言也!孤受先君之基业,坐尚未稳,岂可便弃之他人?”刘琮斥责要献城的人是一派胡言,坚决不同意投降。
技巧分析:刘琮大义凛然地说这番话的时候,仅仅14岁,用现在的标准衡量,还是一个未成年人呢。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心胸、这样的抱负,我想大家一定会拍案称赞:“好小子!有骨气!”可是,请大家先别忙着叫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琮后面的表现。刘琮捍卫先父基业的铮铮誓言还没落地呢,扭过头去就在母亲、群臣等的蛊惑怂恿下向曹操请降了,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
按说,在《三国演义》中,刘琮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我之所以要把他的话拎出来分析,完全是因为他的这一问太有代表性了,用老百姓的话讲这叫明知故犯,再进一步讲刘琮这是虚张声势地来了一个“正义秀”。从这一问句看,刘琮的是非观念还是很清楚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样做能流芳千古?那样做会遗臭万年?在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刘琮是不糊涂的。但一个14岁的孩子,也确实承担不起力敌曹操重兵的历史责任,所以他除了以这样一句问话来剖白自己、开脱自己,向大家传递“我反对过投降,但你们都同意,我只能少数服从多数”这一信息外,他还能做什么呢?
职场启示:如果说,刘琮是因为年幼,政治经验不足,能力更谈不上,没有实力去做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不得已以这样的方式演戏给大家看,他这种言行不一的行为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当今职场,有相当一部分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还上演这样的戏码,那就只能让人鄙视了。如果说刘琮是无心之过,那么这些人就是故意为之。比如,在职场中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甲工作能力强,处处占上风,是领导眼中的干将,乙工作能力差,领导根本不敢委以重任。但是,乙偏偏不认为自己“吃不开”是综合实力不行的原因,总认为是甲在领导面前尽谗言的结果,再加上周围一帮别有用心的人煽风点火,乙对甲的不满日积月累,就像火山一样要喷发出来。这时,手下人也许会来出主意了:“咱们这么这么做吧,整一整甲,让他知道您也不是好欺负的。”这个时候,乙真的成了刘琮最好的衣钵传人,他并没有急急可可地连声说好,而是义正词严地说:“这事不好吧?都是同事,还是要以大局为重。况且,如果事情传出去,别人会以为我嫉贤妒能。”听听,他真正关心的是这件事对与不对,该做不该做吗?不是,从内心深处他甚至是渴望那样做的,他所忌惮的是一旦做了这件事,会不会招致舆论的谴责,说来说去还是在考虑自己的利益。那手下人也不糊涂啊,每逢这时多半都会表表决心:“您放一百二十个心吧,这件事外人绝不会知道!”这时,两个人是心领神会,一拍即合!好了,就这样去做吧!
可能有朋友会问,你分析的这些我们都理解了,但是你最后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很遗憾,在这个问句之下,我们总结不出语言技巧。我只能把这句话以及诸如此类的话背后的事实活生生地摆在大家面前,如果有人看了之后能引起一点点羞愧之情,那么就可以说我的目的达到了。当然,如果有人又学了虚伪的一招,那我也只能善意地提醒你们,千万别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要让自己的心灵背负沉重的负担,你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