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小米开了一个很牛X的发布会,雷军发表了一个很牛X的演讲。用雷军的话说,“过去五年,手机业成功转型娱乐业”,做手机的大佬们,身兼数职,在公司内,他们是总裁;对友商,他们是斗士;在公众眼中,他们是脱口秀明星、娱乐明星……真的也是蛮拼的。据我所知,雷军的演讲,曾多次被人调侃,包括在印度发布会上的“Are you ok?”但是,雷军昨天的演讲,堪称完美!
完美之一——以找广告词为线索的奇思妙想。
来我们“张嘴就来”学习演讲的朋友,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我肚子里一大车话,我这也想讲,那也想讲,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讲,一团乱麻一样。我经常和大家讲,我们肚子里那一大车话,就好比一颗一颗的珍珠,如果没有一条丝线去穿它们,只能是哗啦一地,乱七八糟。所以,演讲的那根“线”,甚至比演讲的内容还要重要。
雷军的演讲,非常巧妙地以找广告词为线索,想这个词不行,想那个词不妥,哪个才行呢?就在这样一个寻寻觅觅的过程中,听众已经被不知不觉地带进演讲,有了参与感,似乎在和雷总一起找,这个线索,很完美。
完美之二——以嘻哈风衬托职业化的不羁之风。
我除了教授演讲课,还做总裁的私人演讲顾问。我印象特别深,有这么一位老总,演讲刻板得要命,我说:“您应该加进点幽默成分,语言要更有亲和力一些。”可他非常固执,总是这话我可说不出口,这个玩笑我可讲不出来,于是乎,他的演讲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脱水版,干得噎人。
我们再看雷军的演讲,雷军的演讲,可以说是嘻嘻哈哈,在找“广告词”的过程中,他损友商,也损自己(当然,在所谓的“损”的过程中,话里话外实际上是给了自己的产品无数个赞),不着调、没正形。但是,就是在这种嘻哈风中,突然冒出那么几句颇具有职业情怀的话,才更让人一激灵,比如:我想,我们所做的一切,绝不是为了一句漂亮话,或者,一句口号,我们的目标,也绝不是去抢什么市场第一,而是,老老实实日复一日,做出感动人心的优质产品,要让像米粉一样年轻的,所有的年轻人,都买得起的优质产品。我们的努力,就是如你们所愿。
影视作品矛盾冲突越激烈越能引人入胜。演讲,是通过演讲者有声语言以及态势语言的描摹、诠释表情达意的;演讲,只有在这种风格的对比、切换甚至突变中,才能更好地营造矛盾与冲突的效果,才能如演讲者所愿,让听众记住那些该记住的话。雷军,够聪明。
完美之三——由物及人的视角折射的人文光芒。
网上说,雷军的演讲,看哭了很多网友。说实话,当看到雷军描述的雨雪交加的夜晚,几个年轻人在小米楼下拍照的场景;当看到雷军回忆自己二十多年前在北京站的四顾茫然;当看到雷军说那些用小米的年轻人在连喘气都费劲的北京地铁上拿出手机,他们要了解什么……当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一个大老爷们心里也一阵阵发酸。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演讲不是高台教化,演讲者不是教导者,演讲者不能把自己和听众对立起来,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最柔软的地带,演讲的目的就是要抵达听众内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虽然是一个产品的发布会,虽然是一个纯“物欲”的场合,但是,融进了人的因素,这个演讲就变得活色生香,感人肺腑。
昨天晚上,有不少张嘴就来的学员问我,雷军这个演讲使用的是什么演讲方法,在这里我也简单说一下。
雷总的开场白,是我们课程中讲的直奔主题开场与感谢开场两种方法的结合。主体内容的架构方法,是我们课程中讲的三点论的变形处理。所谓三点论,就是在演讲主体中按照一定的线索和脉络讲三点,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呈现,可以用首先、其次、最后呈现,还可以用三个词、三句话等导出。雷军的演讲,以找广告词为线索,首先,找的是“彪悍的人生”,然后展开谈;其次,找的是“钢铁战士”,然后展开谈;第三呢?第三在哪里?在这里,雷军用了点小花招,他并没有给出核心词,而是先展开谈,一通感慨,就像慢慢打开一副画一样,最后精华闪现“我所有的向往”,这就是第三。
随便说一句,这个所谓的“第三”,可是一句多用,既是三点论中的第三点,也是整个演讲的结尾。雷军,手机便宜,讲话也节约啊。
【转载请注明作者。】作者简介:文若河,演讲力理论研究与训练专家,“口才树”理论体系创始人,每月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开设演讲力训练营,帮助社会精英学会演讲,轻松闯职场。著作有《会说话,得天下》《竞聘演讲轻松过关》《给你的口才加点“料”》等畅销书。作者个人微信号:pkuspeech
(以下为雷军演讲全文;《我所有的向往》
今天发布了三款产品,红米Note 3、小米平板2和小米生态链产品小米空气净化器2,都是非常棒的产品,我都非常喜欢,感谢研发团队为米粉做出这么好的产品。如果问我,你最喜欢哪款?那么我会说,毫无疑问,是红米Note 3,当然是红米Note3。
上周四晚上,我在小米楼下看到的那几个年轻人,如果真的是从千里之外远道而来,置身真正的林立高楼间,在雨雪的夜晚,仰望国贸三期那样的高度,他们会想到什么?他们所想的,是今晚到底住在哪里?住的地方会有暖气吗?还是,明天的面试,能不能通过?在拥挤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的北京的地铁里,打开手机他们首先要找的,会是什么?
我无力想象。
我能肯定的,24年前,和他们一样年轻的我,经过13个小时的火车颠簸,一个人从武汉来到了北京。那时的北京,还没有什么高楼,但走在北京站广场,就不由得四顾茫然。